在计算机系统中,中断是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交互的重要手段。C语言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、嵌入式系统等领域的编程语言,对中断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将从中断的概念、C语言实现方式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。
一、中断概述
1. 中断的概念
中断是指计算机在执行程序过程中,由于外部事件或内部事件的发生,使正在执行的程序暂时中止,转而执行另一段代码的过程。中断源包括硬件中断和软件中断,硬件中断通常由外部设备引起,软件中断则是由程序自身或其他程序发起。
2. 中断的作用
中断机制具有以下作用:
(1)提高系统效率:通过中断,计算机可以在处理其他任务的实时响应外部事件,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。
(2)实现多任务处理:中断机制是实现多任务处理的基础,允许多个程序或任务同时运行。
(3)提高系统可靠性:中断可以防止程序因错误而无限循环,提高系统稳定性。
二、C语言中断实现
1. 中断函数
在C语言中,可以通过编写中断函数来实现中断。中断函数通常具有以下特点:
(1)中断函数的返回类型为void,因为中断函数通常不返回任何值。
(2)中断函数的参数数量不限,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添加。
(3)中断函数的名称通常以“_int”,表示其为中断函数。
2. 中断注册
在中断实现过程中,需要将中断函数注册到系统中。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中断注册示例:
```c
include
include
void signal_handler(int signum) {
printf(\