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网友好,小编关注的话题,就是关于为什么连加连减乘法的问题,为大家整理了3个问题为什么连加连减乘法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。
一年级连加的>界说/h2>
“连加连减”是继“加法”、“减法”的认识之后的内容,“连加连减”的产生是对加法意义的深化和拓展。“连加连减”与加、减法有联系,联系在于:
(1)连加和加法均表示合并的意思。(2)连加表示把若干个数合并成一个数。

(3)从数量关系上看,连加是把几个部分合并成整体的过程。对于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程度会影响到“乘法意义”的建立,因此,连加知识也是学生学习乘法意义的基础,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。这是认识“连加连减”的第一课时,意在让学生理解“连加”的意义,掌握“连加连减”的计算方法,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。
学情分析: 1、学生已经认识了加法减法,理解了加、减法的意义,即将部分合起来时用加法。并能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。
2、学生有合作的经历,但合作意识与方法还较弱,需要细致指导。
3、学生在学前已有一些加减法计算的经历,但是对于连加连减表示什么意思,这点在教学中要引起教师的关注。 教学目标: 知识技能:认识连加连减,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,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。 过程与方法:通过教学,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,并体验>盘算/p>
为什么连除加了小括号就会变成乘法
连除加了小括号不会变成乘法,而是根据数学运算的优先级,先计算括号内的结果,再按照除法的性质进行运算。
例如:
2 \div (2 \div 2)
2÷(2÷2),按照运算优先级,先>盘算/p>
2 \div 2
2÷2得到1,再>盘算/p>
2 \div 1
2÷1得到2,因此结果为2。
在一些情况下,可能会出现连除式子在形式上看起来像乘法的情况,但实际上还是除法运算。比如:
2 \div (2 \times 2)
2÷(2×2),这时候按照数学运算法则,括号内的乘法运算结果为4,再按照除法的性质进行运算,即
2 \div 4
2÷4得到0.5,因此结果为0.5$。
为什么数学计算中,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呢
因为这是一个数学四则运算中的规定,之所以这样规定,是因为在应用题中(也就是实际应用中,同时有乘除和加减时,先算乘除的远比先算加减的多的多,这样可以减少不少加括号的麻烦。
四则运算的性质:
1、几个数的积乘一个数,可以让积里的任意一个因数乘这个数,再和其他数相乘。例如:(25×3 × 9)×4=25×4×3×9=2700。
2、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,可以让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,再把所得的积相减。例如: (137-125)×8=137×8-125×8=96。
3、若某数除以(或乘)一个数,又乘(或除以)同一个数,则这个数不变。例如:68÷17×17=68(或68×17÷17=68)。
扩展资料:
四则运输的注意事项:
1、如果只有加和减或者只有乘和除,从左往右计算,例如:2+1-1=2,先算2+1的得数,2+1的得数再减1。
2、如果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,同时有,先算二级运算。
3、如果一级,二级,三级运算(即乘方、开方和对数运算)同时有,先算三级运算再算其他两级。
4、如果有括号,要先算括号里的数(不管它是什么级的,都要先算)。
5、在括号里面,也要先算三级,然后到二级、一级。
到此,大家对为什么连加连减乘法的解答时否满意,希望为什么连加连减乘法的3解答对大家有用,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。